首页 > 新闻 > 风场 > 正文
海上风电场的“平民之路”
发布时间:2012-12-11 15:04:26     来源: 中国电力新闻网
本文摘要:  11月23日,随着二期50兆瓦工程的竣工,总装机容量累计达到182兆瓦的龙源江苏如东海上(潮间带)示范风电场正式全部建成。被誉为国内最...
 
  11月23日,随着二期50兆瓦工程的竣工,总装机容量累计达到182兆瓦的龙源江苏如东海上(潮间带)示范风电场正式全部建成。被誉为“国内最大”的该项目,将我国海上风电推向了全新的高度。
 
  正如龙源电力总经理谢长军所说,龙源江苏如东海上(潮间带)示范风电场的开发建设,对我国开发海上风电场风资源评估选址、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维护具有积极的指导示范意义,为国产海上风电机组走向成熟提供了试验平台,为国家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破解海上施工难题
 
  今年七八月间,三个台风扎堆“光临”如东,而这段时间正是龙源江苏如东海上(潮间带)示范风电场二期工程的最佳施工期,原本想利用八月初的潮位吊装2台风机的计划也因此落空,施工进度一下子落后了半个月。
 
  “潮汐是受月亮影响的,每天涨落两次,第二天比第一天推迟一个小时左右,15天为一个周期。”现场施工人员介绍,因为要在涨潮时移船运输,落潮时坐滩施工,所以施工人员作息和工作的时间要根据潮位变化不断调整。
 
  另外,施工船体庞大、移动缓慢,潮汐又处于不断变化中,因而施工时间被拆散了,有效时间短而且零碎。“所以,工作必须环环相扣,每一分钟都很重要。有可能就差那么几分钟,就要等到下一个潮位,工程进度就要耽搁一天。”在这个关键时刻,智慧的火花被激发   了出来。施工团队利用吊装船移船的空隙进行单管桩辅件的安装,“移船”和“辅件安装”两道工序同时进行,大幅降低了打桩时间。
 
  经过大量的摸索实践,最终施工团队创造了 “一天打一根桩,两天吊装一台机组”的海上风电建设速度。
 
  探索适合自己的海上风电之路
 
  通过不懈的探索和成功的实践,龙源电力在海风电领域的施工建设中取得多项技术突破,“海上潮间带风电施工设备”、“钢管桩打桩施工设备”等22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已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海上(潮间带)风电场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填补了国内在海上(潮间带)领域开发风电的技术空白。
 
  探索海上风电开发之路,“最难啃的骨头”是技术。在试图突破单管桩技术时,龙源电力攻克了两道现实难题:此前世界上对滩涂风电一直处于理论研究阶段,从未进入过实际操作领域;潮间带风电施工需要大量专用施工装备,但潮间带滩涂地质松软,用脚在滩面上轻轻踩几下,本来“坚硬”的滩面就会液化成“浆糊状”。因此,潮间带被俗称为“铁板沙”。
 
  除了施工方式,攻克风机基础施工难题迫在眉睫。2011年5月18日,江苏龙源振华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拥有的首艘海上风电800吨全回转起重船正式交付使用,使得海上风电造价降低约25%。
 
  经过几年的探索,龙源电力逐步掌握了我国潮间带海洋、水文地质及气象特点,摸索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较好地适   应中国沿海水文、地质和海岸特点的海上风电建设道路。
 
  一个企业创造的行业高度
 
  由于海上风电具有资源丰富、发电利用小时数高、不占用土地、不消耗水资源和适宜大规模开发的特点,近几年欧盟、美国等国家开始把风电开发的重点转向海上风电。截至2010年底,全球已建成43个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367万千瓦,仅2010年一年新增装机就达到144万千瓦。毫无疑问,海上风电是未来风电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我国海上风电资源十分丰富,近海浅水海域资源可开发量约2亿千瓦。近年来,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海上风电发展,虽然起步时间稍晚于欧洲,但发展速度比较快。
 
  龙源电力董事会秘书、新闻发言人贾楠松介绍,龙源江苏如东海上(潮间带)示范风电场的开发建设,为国产海上风电机组走向成熟提供了试验平台,为国家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在缺乏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前提下,龙源电力坚持科技自主创新,为行业探索出了大规模开发海上风电的核心施工技术,填补了我国海上风电领域的技术空白。其次,龙源电力开发的海上风电项目为正在研发中的海上风电机组提供了试验平台,为处于激烈竞争中的风机制造产业开辟了新的方向。
 
  “单桩沉桩技术和大型专业施工设备的运用,使得潮间带风电工程造价大幅降低,原来的‘贵族产业’现在已经成为‘平民产业’了。”谢长军如是说。(冯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