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电场 > 正文
龙源电力风电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
发布时间:2012-12-2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本文摘要: 12月28日,龙源云南龙潭风电场#37风机投产发电,从此刻开始,龙源电力风电装机容量迈入千万千瓦时代。 装机容量4.95万千瓦的龙潭项...
    12月28日,龙源云南龙潭风电场#37风机投产发电,从此刻开始,龙源电力风电装机容量迈入千万千瓦时代。 
 
    装机容量4.95万千瓦的龙潭项目平均海拔超过2500米,蜿蜒于曲靖市陆良县坝子东部,属于典型的高海拔风电场,该项目安装了33台适应我国西南山区气候条件的联合动力风电机组,理论年上网电量1.2亿千瓦时,年利用小时数接近2500小时,远高于中国平均值,35千伏配电网和110千伏升压站确保风电场无限电之忧。 
 
    战略转型,“非限电”唱主角 
 
    划时代意义的风机诞生在云南并非偶然,它是龙源电力风电开发“非限电思路”的集中体现。群山环抱的龙潭风电场虽然道路崎岖、风资源不突出,但却不会轻易遭受限电损失。限电被风电行业称为阻碍发展的终极杀手,2011年中国风电限电损失超过100亿度,这一危害从2009年下半年逐渐暴露。 
 
    在国内所有的风电开发商中,龙源电力显然最早意识到了这一点。得益于提前战略转型,龙源电力的发电效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2012年上半年,风电发电量达到84.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31%,盈利能力稳居中国风电公司第一。 
 
    此次战略转型始于2007年,这一年,当各大发电集团在风力资源富集的“三北”地区争得你死我活时,龙源电力总经理谢长军出人意料地“分兵南下”,剑指高海拔及海上风电,龙源人称之为“上山下海”,两年后,谢长军进一步把这一战略转型完善为“上山、下海、进军低风速”。 
 
    在谢长军看来,“三北”地区虽然风力资源最好,但随着优质场址瓜分殆尽、弃风限电日趋严重、项目核准难度加大等不利因素的累积,“三北”地区的风电开发会遇到一个困难期。 
 
    良医治未病,谢长军果断调整思路,加快转型步伐,在确保“三北”地区领先优势的同时,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高海拔、内陆低风速和东南沿海等电网条件好、消纳能力强、电价水平高的地区。 
 
    上山下海,进军内陆海外 
 
    风电上山始于云南。2008年,谢长军在中国的版图上划了一条对角线,从黑龙江公司抽调骨干试水高海拔风电,当时,就连云南当地政府对自身发展风电都抱有怀疑态度。 
 
    龙源电力的信心来自精确测量的第一手资料。云南龙源团队发现,当地的气候从亚热带跨越到寒带,局部小气候十分鲜明,风资源也存在由差变好的明显转变,加之无限电之忧、电价水平高等独特优势,云南将是龙源电力风电布局战略转型的突破点。 
 
    四年来,除了突破千万千瓦关口的龙潭风电场,龙源电力在云南马不停蹄地建成投产了杨梅山、大理剑川雪邦山等风电项目。龙源电力云南团队按照谢长军提出的要求,对当地的风资源进行了拉网式普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截至2012年9月30日,龙源电力在云南的风资源储备超过300万千瓦,投产风电场19.8万千瓦,在建33万千瓦,分别位于昆明、曲靖、大理、丽江、临沧等县市。 
 
    不仅仅在云南,龙源人的双脚已踏遍中国的高原。在贵州,马摆山、西凉山风电场已建成投产,“十二五”期间,龙源电力计划在毕节、黔西南自治州和铜仁投建100万千瓦的风电项目;在西藏,龙源电力正在那曲积极推进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风电项目。 
 
    事实上,非限电战略转型最早的样本应属海上风电,让世界刮目相看的也是海上风电。龙源电力突破了多项世界性的难题,并将海上风电由贵族产业变为平民产业,2012年11月全部投产的装机容量18.2万千瓦的江苏如东风电场,使人们第一次相信海上风电可以大规模开发。 
 
    回顾海上风电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早在2007年3月,龙源电力即在江苏南通成立了海上风电筹备处,这一时间比国家能源局召开的海上风电动员会提前了整整一年。 
 
    虽有雄心壮志,但做起事来却脚踏实地。考虑到海上风电的建设难度,谢长军定下“先小规模试验,再中等规模示范,最后大规模开发”的基本策略。龙源电力准备以潮间带风电场起步,由近及远,最终过渡到近海。 
 
    在建设过程中,龙源电力掌握了海上风电单桩沉桩等核心施工技术,并取得了“海上(潮间带)风电施工设备”、“钢管桩打桩施工设备”、“钢管桩沉桩施工工艺”等多项海上风电施工专利。同时还集成定制了专用施工装备和特种作业船只,大幅降低工程造价,年施工能力达20万-25万千瓦,为今后大规模开发海上风电创造了重要条件。目前,龙源电力凭借自身技术优势正在积极布局辽宁、天津、山东、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海上风电项目。如今,在突破了潮间带风电场的建设难题后,龙源电力逐步向近海、深海风电进军。 
 
    与此同时,低风速风电的拓荒项目已经在安徽有条不紊地开展。开发低风速风电是否可行,关键看成本控制得好不好。安徽地区风电年利用小时数只有1700小时左右,成本稍高就没有利润了。通过来安风电场的建设,龙源电力总结出了在低风速地区建设风电场的独特经验:风机选点、风机改良、控制成本、改变运营。 
 
    2011年5月,国内首座大型低风速风电场安徽来安风电场建成,2011年底装机容量达到25万千瓦,实现了安徽风电零的突破,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曾经被认为不适宜开发风电,而龙源电力却实现了盈利。 
 
    龙源电力在安徽来安低风速示范项目的成功,为国家能源局坚定推进内陆风电建设提供了依据。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专程发来贺电,称赞来安风电场项目的投产对促进我国内陆低风速省(区、市)的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具有积极的示范引领作,要求龙源集团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加快内陆地区风能资源开发步伐。 
 
    至此,龙源电力的高海拔、海上、低风速风电建设取得了突破,谢长军的“非限电”战略转型得以实现。 
 
    从成立之初,龙源电力就将公司定位为“中国第一,世界著名”,在国内市场攻城略地的同时,龙源电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扩展企业发展空间。2011年7月13日,公司成功收购加拿大10万千瓦风电项目,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境外投资新能源项目的国有发电企业。 
 
    转型升级,贯穿十余春秋 
 
    以“上山、下海、进军低风速”为特点的“非限电”风电布局战略转型,使得龙源电力在风电产业转入低迷之际,仍能保持规模的迅速增长和盈利的全行业领先,而这只是龙源电力的最近一次成功转型。在谢长军心中,行业形势可以千变万化,转型升级必须一以贯之。事实上,娴熟运用“变”与“不变”的哲学辩证思维,伴随龙源电力度过了十多个春秋。 
 
    龙源电力的第一次战略转型可以追溯到1999年,彼时的龙源电力只是一家从事火电投资经营与火电技术清洁化改造的公司。当年,龙源电力与中能、福霖公司重组成立龙源电力集团公司,与风电首次结缘。 
 
    重组之初,龙源电力定下的发展战略是“稳定基础、两翼齐飞”,即稳定龙源在江苏投建的两座火电厂,以火电的收益和现金流促进风电的发展,“两翼齐飞”一个是风电,另一个是科技,科技主要是以风电为主的科技产业,包括风机制造技术、风电厂的勘测规划等。 
 
    但不到一年的时间,龙源电力就发现 “飞不动”了。2000年,根据国家电力公司整体规划部署,龙源电力所属龙源电力环保技术开发公司、龙源电气公司、烟台龙源电力技术有限公司等高科技资产划归国电电力。面对困难,龙源公司作出了一个当时行业内独一无二的转型——大力发展风电。 
 
    2000年时,中国风电行业既没有高科技技术引进,也没有政策扶持,是一个几乎无人问津的领域。龙源电力的领导集体一面出国考察学习,一面展开自主研发。2001年,龙源电力先后收购了甘肃、内蒙古、福建等地的风电资产,实现风电装机6.16万千瓦,迈出了风电发展的第一步。 
 
    2002,龙源电力迎来了风电发展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年底,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国家电力公司拆分,龙源电力成为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并接收了原国家电力公司已有的14.4万千瓦风电资产。这成了当时龙源电力最宝贵的家当,也是日后公司开拓新能源之路的重要基础。龙源电力提出:用3—5年的时间,以投资、收购、兼并等方式,拥有全国25%以上的风电装机容量,成为全国最大的风电专业开发投资公司。 
 
    2004年,龙源电力提出了“明确目标,集中规划,分步实施,规模经营,滚动发展”的新能源发展思路,开始规划建设六大风电基地,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东北、内蒙古、东南沿海、新疆、甘肃、河北六大风电基地,覆盖着全国风力资源最丰富的11个省份,也是日后龙源电力角逐风电的“主战场”。 
 
    进入2005年,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中国风电开始迎来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而“先行一步”的龙源电力经过几年的技术和人才积累,已然在竞争中赢得了先机。风电主营业务呈现规模发展态势。 
 
    在“十一五”的五年时间里,龙源电力风电装机规模平均以每年76.2%的速度增长,快速增长的装机容量和优秀的项目质量缔造了公司盈利水平的几何级的增长。公司总资产从2005年底的86.4亿元增长到2010年底的746亿元,五年时间增长了8.6倍;除税前利润从2005年的4.9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2亿元,增长了6.5倍。 
 
    质量诚信,制胜资本市场 
 
    当自有资金无法满足龙源电力的井喷式发展时,公司开始寻求搏击国际资本市场的机会。 
 
    2009年12月10日,龙源电力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上市当日,在亚洲股票市场普遍下行的不利形势下,龙源电力以高于发行价13.5%的强劲势头跑赢大市,实现了9.4%的首日升幅,募集资金177亿元人民币,创下中国电力企业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融资额最大、市盈率最高、2009年全球能源行业最大规模IPO、史上最大规模亚洲可再生能源公司IPO等多项第一,并成为2008年以来香港市场发行估值最高的IPO及中国国有企业海外发行估值最高的IPO。 
 
    在谈到龙源电力成功上市的原因时,摩根士丹利亚太区联席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孙玮告诉记者,成功的关键因素并不是龙源电力的规模,而是他们的团队、业绩和管理能力。 
 
    在券商的眼中,龙源电力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央企。从风电装机规模来看,龙源电力一年一个台阶,2010年进入世界前三、2011年成为世界第二。而更重要的是,龙源的增长不仅是量的增长而且更是质的增长。 
 
    今年初,摩根士丹利做过一个分析,从管理水平、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等几个方面将龙源电力与葡电新能源、意电新能源等国际领先的上市风电企业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龙源电力在以上几个方面都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从龙源电力股票的估值水平来看,国际资本市场也已经认可龙源电力国际领先风电企业的地位。其次,龙源电力的资产分布较上市时更加优化合理,这在目前风力发电行业面临限电等一系列挑战的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龙源电力的管理层在上市后做出了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决定,减小在限电地区的装机容量所占比例以应对当时尚不明显的限电弃风问题。这个决定使得龙源能够更加从容应对2011年以来行业出现的限电问题。 
 
    在孙玮看来,龙源电力是一家“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企业,上市三年后的今天,龙源电力当时对投资者许下的诺言均已兑现。身为投资银行家的孙玮对龙源电力今后的发展极具信心,她告诉记者,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龙源电力将成为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企业。而且龙源的领先会体现在战略眼光、企业管理、投资者回报、企业治理以及社会责任等企业的各个方面;我们相信龙源会持续创新,在新的业务领域为中国和世界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技术为王,谱写风电神话 
 
    在中国风电界,流传着很多真实的“神话”:德国、英国等国的风电专家每年要到苏州龙源白鹭风电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上课;外资企业的CDM合同要用龙源电力的范本;经龙源电力选点的风机,发电量往往高出许多;龙源电力至今未发生过一起人身伤亡事故……这些神话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是龙源电力“风电十大服务技术支持体系”。 
 
    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龙源电力形成了涵盖前期测风、设计咨询、设备采购、运行监控、检修维护、技术研发、专业培训、CDM运作等多个领域的独特优势。 
 
    2005年,国际CDM市场开始对中国市场开放,国内业界普遍持将信将疑态度,但龙源电力却敏锐地发现了潜在的市场机会,成立了碳资产管理技术有限公司,对CDM项目进行统一管理、专业经营并以选择优质客户为导向。截至目前,龙源电力CDM在联合国的注册项目累计160多个,独占亚洲市场鳌头。 
 
    巧借东风,龙源电力凭借中-德政府合作《中-德风电培训与研究项目》建立了苏州龙源白鹭风电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采用德国风电培训体系,突出培训课程的互动性、操作性、趣味性和知识转化效率,首创中国风电企业出海认证、高空救援培训。 
 
    为提高风机发电效率,龙源电力成立风电前期开发技术服务体系,采用数值模拟技术、虚拟测风塔、移动测风、无人驾驶机等国际上最先进的手段进行测风。 
 
    在风电施工过程中,龙源电力一改盛行于当下的“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建立中国福霖风能工程有限公司和新疆风电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风电工程设计工作。风机基础、升压站、道路工程等项目,必须由龙源电力组织图纸会审,只有通过设计审查的工程项目,才能进入招标程序,并坚持会审图纸制度不动摇。至今,龙源电力没有发生过一起人身伤亡事故。 
 
    为降低采购成本、保证采购质量,龙源电力利用招标中心发挥规模优势,采取打捆招标、集中采购方式,2011年风机平均采购价格为每千瓦4275元(含税),明显低于同行企业设备采购价格。 
 
    为实行生产运营集约化管理,龙源电力建立了安全生产运营监控中心,实时监控公司所有风电场的运行状况。
 
    为提高发电量,减少故障带来的不必要损失,龙源电力统一配置备品配件和检修管理,全面开展风电机组运行优化和发电量对标管理,提高了设备健康发电水平。2011年,龙源电力风电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2026小时、设备可用率98.4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福建福清高山风电场设备利用小时数达到4250小时,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都极为罕见。 
 
    如今,龙源电力并不满足于风电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的成绩,龙源人将继续秉承发展为第一要务,加快企业转型步伐,优化新能源发展结构,全方位地打造规模、质量、技术、创新的新能源企业世界第一。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