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风电正处于寒冬,但其实这一行业现在是有暖意的。”近日,中航惠腾风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惠腾”)副总经理沈洪强说。
“要过寒冬,最起码得有两样东西,就是食物和衣服。对风电企业来说,订单就是食物,资金就是衣服。现在,中航惠腾等业内企业在这两方面都有了起色。”他补充道。
在一些产业观察者看来,风电行业正在经历一个低潮期:最初的低门槛和盲目性造成产能过剩和无序竞争,一些企业经历经营实践和市场选择而见到了不同的结果。而今,受经济大势影响的风电行业正在继续洗牌,国家层面亦在推动相关支持政策出台以作保障。像中航惠腾这样挺过来的企业,一边重视质量提升,一边也在谋求着新商机,如中航惠腾董事长孙旭明所言——“吃骨头缝上的肉”。
寒冬回暖 仍存短板
资料显示,2012年,中国的风力发电量达到1004亿千瓦时,占全国总电量的2.02%。风电已超过核电成为继煤电和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截至当年年底,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7532万千瓦,仍保持总装机容量全球第一。业内有分析认为,首次突破2%关口的风电,正在政策的支持下逐渐从2011年的低迷状态中复苏,开始经历“U”型后半段“回暖”的过程。
然而,据孙旭明介绍,目前仍存在的共识是,中国是风电制造“大国”,还不是风电制造“强国”。过去几年,风电产业在产能端投入很大,但应用端建设没有跟上,尤其是电网接入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实现真正产业化和产融结合等方面还是短板。而风电行业内的群雄恶斗、标准不够清晰,缺乏行业整体规划等因素,使得叶片生产企业连带受到了影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个行业调整得更健康。前几年是一哄而上,现在慢慢大浪淘沙,经过产能过剩的洗礼,最终淘汰了一批。”孙旭明表示。
据介绍,中航惠腾在2006年前后业务的迅速发展,得益于长期的研发条件储备和对于叶片制造趋势的预判。而随着入场竞争者的增多和经济形势的变化,目前中航惠腾所要面临的问题则是,市场发展前景仍在,但在投入模具方面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拖累。“按道理说,叶片模具要适销对路,那么在模具上就应该加大投入,但是有时候投入这方面的保障仍存在问题。现在,银行知道风电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所以放贷的时候就很谨慎,去年有很多次都釜底抽薪。风电行业的总量其实是可以支撑企业生产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资金的困扰。在这方面,集团公司帮助协调,给了中航惠腾很多有力支持。”
沈洪强认为,从产业长期趋势来看,风电的发展是没有问题的。“中国风电产能明显过剩,导致无序竞争太严重,也拉低了产品价格。以34米长的叶片为例,原来单价最高达到160万元,现在单价是78万元。毛利率空间已经非常少,这对企业的生存来说是一个内在的考验。此外,风电主机厂对叶片产品的采购价格每年都在下降,今年降幅为5%左右,因为有多家叶片生产商竞争,我们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价格成了制约企业生存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精耕叶片 拓展空间
对于许多产业来说,竞争是常态;但如风电一样的短期大洗牌,却并不多见。沈洪强告诉本报记者,前几年风电发展处于鼎盛期时,叶片生产商一度达到百余家,而到了2012年,只剩下20家左右,而这些幸存者当中,“有的真正转行了,有的还在等待着机会。”国外知名叶片生产商在中国也经历着业务收缩。LM等外资公司困于成本高企等因素,前进势头已不同以往,市场份额也见减少。
2013年,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国务院将国家能源局和电监会进行合并,组成新的国家能源局,为理顺各能源之间的关系迈出一步。而业界关注、即将出台的《促进风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有望将从推进装备产业升级、提高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建立健全风电产业服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和行业管理、推进国际化等五方面对整个行业提出具体要求,规范行业的发展,从而惠及叶片生产商。
沈洪强表示,中航惠腾为了应对行业形势发展,在降成本、材料优化、叶型优化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叶片是靠模具生产的。如果可利用的模具不多,企业的生产能力会受到影响,也容易很快被淘汰。叶片生产商在竞争中,有一种追求‘做长叶片’的倾向,因为叶片直径越大,扫风面积越大,捕捉风的能力就强,理论上发电效果会好一些。但叶片越长,强度要求就越高,产品出现纰漏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方面中航惠腾一直是在谨慎地进行研发。”
而叶片生产商在长度上“角力”的同时,也把视线投向了原来被认为风电发展受限的南方地区。孙旭明表示,从行业的整体认知来说,在“三北”地区存在弃风现象,为了争夺业务,很多风电相关企业都在南方寻找商机。据介绍,分散式接入目前被认为是适合南方用电环境的一种风电业务选择。小块临近用电地的风场建设可以节省输变电费用,比起远距离输电,其对电网的冲击比较小。
“分散式接入项目的开发,一是源于低速风机技术取得进展,二是风电行业不断挖掘需求的结果。在欧洲,分散式接入就已经有多实践。其实在离用电地较远处建大型风场是很大的资源浪费。南方的环境比较适合建分散式接入风场。我们认为,建立相应的叶片厂也需要对相关技术进行强化。比如南方地区冬天可能会有冻雨、冰灾,就需要叶片防冰技术能够达标。这方面的研发可能不会很快获得商业利益,但是可以作为企业的特色,提升竞争力,同时也能提高行业的整体技术能力。目前,这种接入方式还不成熟,但在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下,各类企业为了竞争市场份额,就是要吃骨头缝上的肉。”
需求稳定 重质者赢
2013年1月1日,国务院正式印发《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一系列发展目标,其中“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2010年的8.6%提升至2015年的11.4%”作为约束性目标被提出。这一比重从2010年的8.6%回落至2011年的8%,2012年又增至9.1%。2012年全年风力发电量达到1004亿千瓦时,占全国总电量的2.02%。风电已超过核电成为继煤电和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首度“破2”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在孙旭明看来,目前的风电产业正处于调整期,国家在政策层面是给予肯定的,但由于业内洗牌未已,格局还在变动当中。“现在风场的放开程度变大了,市场前景比较乐观。”
沈洪强表示,风电行业总体来讲前景很好,有稳定的市场需求作支撑,国家也有相应的战略规划。在格局调整过程中,一两个巨头的离场,对中国的风电发展不会有很大的影响。
但他也指出,风电产能过剩引起的低价竞争,导致了叶片等配套产品低价交付,部件经常出现质量问题。“质量问题是整个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都有点儿‘萝卜快了不洗泥’,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个行业现在竞争仍然残酷,恐怕还是要淘汰一批生产企业。要想屹立不倒,就要做很多内功。”
孙旭明认为,中航惠腾目前的发展主要采取了审慎的态度,依靠多年来树立的品牌和技术积累。“风电行业技术大量来源于欧洲,以德国、丹麦为代表,这些国家技术上偏于保守;相比之下,中国一些企业的胆子很大。比如,2兆瓦风电叶片的标准长度是45.3米,有些企业为了提高投标的成功率,就加长叶片,甚至可能加到50米。但我们不敢贸然加长,而要反复地计算和核实,否则容易出错。叶片要20多年来检验,而现在的发展还没有办法去验证。这样看来,中航惠腾的审慎保守还是比较好的,这也是一种优势。”
据介绍,2013年,中航惠腾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认可,具备了按国际通用的认可准则开展叶片检测服务的能力,标志其出具的检测报告将被65家签署互认协议的国家和地区认可机构承认,这对于增强试验室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提高研发实力及行业知名度,提升产品认可度、公信力以及拓展市场都有着积极意义。
中航惠腾曾收购荷兰CTC公司,占有其70%的股份,利用其团队的设计能力推动产品升级。目前,中航惠腾已开始着手5兆瓦叶片(63.5米)和6兆瓦叶片(75米)的设计。
“很多企业现在看重的,正是中航惠腾的经验。当出现质量问题时,我们还可以较好地处理。质量问题会带来有形和无形的损失,无形的损失会更大些,所以提升质量很重要。中航惠腾的教训也是中航惠腾的经验。作为民品企业,就要时刻考虑用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