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风电企业如何化解进军海外风险?
发布时间:2015-01-22     来源: 艾莱风能网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今天,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成为了很多企业谋求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风电企业而言,由于自身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有限,加上国外部分国家贸易壁垒政策的限制,导致企业在进军国外市场的过程中遇到不小阻碍。如何化解进军海外的投资困境,驾驭、管控海外投资风险,成为了今后风电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大考验。
  
    了解海外国家风电投资政策
  
    风电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时,首当其冲就是得了解国外的投资政策。虽然风电是一个全球化的产业,但是从各国风电发展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风电都还是本土化生产。另外,每个国家在产业政策、法律法规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国内企业要想成功开辟海外市场,必须要深入了解当地关于风电投资的相关政策,做到知己知彼,以消除可能存在的法律、政策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风电企业要想走出国门,现在必须学会适应海外市场的游戏规则。比如,欧美地区的一些风电开发商会考虑电价、成本,对机组的性能、质量、发电效率要求更高。并且融资机制也不一样,通常设备购买不是开发商来出钱,而是向银行申请贷款。但是,在巴西等市场,都要求企业的风机本土化率必须达60%以上,才能提供融资。中国风电“出海”尤其需要取得国外开发商和银行的认可,因为贷款银行往往会参与风电机组的选型和购置。
  
    而在风电新能源补贴方面,各国的政策也有所区别。在中国,对风场运营商的补贴方式主要体现在电价上,而美国方面则是以退税的方式进行。因此美国风电场投资方中有一非常关键、但中国风场投资中没有的角色——税务投资人。税务投资人一般占整个风电项目投资的20%—30%,在一定期限内可以获得政府30%的税收返还。
  
    此外,根据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1603条款,在2011年年底前建设的风电项目,可以获得项目投资30%的现金补贴来替代30%的税务返还。现金补贴可以消除项目税务投资的压力,对中国风机企业而言无疑是好消息。但1603条款在失效以后,很有可能不再延长。因此,欲意进军美国市场的企业要及时留意相关法案的最新动态,以便灵活应对。
  
    推进认证互认和共享
  
    如同其它行业的中国公司在步入全球市场时所遇到的种种质疑和阻挠一样,中国风电企业现在也品尝到了一丝苦涩。证明自己在技术品质和商业规范方面无瑕疵无疑是重要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对于在仅仅5年里速成的中国风电设备商来说,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建立自己的产品质量记录。
  
    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风电企业进入海外市场,认证和融资是两大关口。“得到国际认证很重要。”中投顾问的高级研究员李胜茂指出,目前第一梯队的风电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实力,得到国际认证应该不成问题,关键是处于第二梯队的风电企业要想走出去必须尽可能的获得认证。
  
    目前,在进军海外的过程中,风电企业的风电机组认证机制已成为我国风电产品出口面临的最主要障碍。国内企业在申请国际认证机构的认证时,往往存在着认证周期长、费用高等难题。甚至有些国外认证机构有意设置障碍,拖延进度,以此保护本国或本地区的风电产业。
  
    风电机组的认证方式不仅是技术“通关”的要求,同时也是无形的准入壁垒。攻克这个壁垒需要具备多种条件,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推动之外,国家相关机构应尽快推进国内认证机构和国外认证机构的互认和共享,避免了进入一个国家、开拓一个市场就进行一次认证,人为的为风电企业造成了很高的门槛。
  
    令人欣慰的是,当前,国内风电企业认证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加快了行业企业的“走出去”步伐。比如,作为国内风电设备检测和认证机构的北京鉴衡认证中心,积极推动中国风电设备检测认证的国际互认,并已经获得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南非、智利等国家和地区政府、业主的采信。但是权威的建立尚待时日,仍需花大力气推动中国认证机构认证结果的国际采信工作。2011年,IECTC88成立了专门的风机认证委员会,推动风电设备认证结果采信。中国的认证机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以及风电开发企业已经加入该委员会,应该充分借助这一平台,推动中国风电设备认证结果得到更广泛的采信,为风电设备“走出去”扫清障碍。
  
    知识产权转守为攻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知识产权也成为国内风电企业需要正视的一大问题。在中国风电产业发展之初,“引进来”是一条重要的渠道,早期很多国内企业的专利技术,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与外企合作研发以及授权使用国外技术和图纸的方式获得。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风电企业向生产和销售自主品牌转变,市场份额与产品竞争力也逐年提升,开始威胁欧美企业的利益,因此专利之争的官司正愈演愈烈。
  
    对于那些惯于将各种专利租赁给其他国家,从中赚取丰厚回报的国外企业,赢得官司不是终级目标,与侵权企业签订专利许可协议、收取专利转让费或者阻止对方的市场扩张才是让企业专利发挥最大功效的做法。
  
    面对越来越多的专利纠纷,意欲向海外发展的风电企业要认识到,知识产权诉讼已成为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一种正常商业行为和法律行为,应以平常心态面对。首先要尊重知识产权;其次要建立国际层面上的专利战略,以“专利先行”的理念赢得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并且从专利布局上的防御状态,通过“专利运营”即专利授权、专利合作和专利战略整合等方式,向专利盈利的战略上转变,转守为攻,逐步改变风电企业在知识产权诉讼中的被动局面。
  
    踏实提升产品质量水平
  
    其实,在上述的认证困境与知识产权之争背后,实际上是一场技术的深层次较量。目前,中国风电企业在叶片、发电机、控制系统和传动系统等重要部件上尚未占据技术主导权,也给了欧美国家动用知识产权武器的借口。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表示:“中国风电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靠自主创新,另一方面也确实得益于技术复制而实现的跨越式发展。但是复制不能成为一个企业的基因。企业若想在市场上有真正的竞争力,仍需要长远的考虑,要基于自主开发。”
  
    对于中国风电企业面对并不平坦的海外扩张之路,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主任贺德馨显然更关注增强企业的内功,“由大国到强国、由制造到创造、由国内到国际,其实最难的可能还是‘走出去’,只有风电企业的整体水平提高了,走出去的脚步才能更稳当”,贺德馨对国内企业依然寄以厚望。
  
    与此同时,来自维斯塔斯公司的全球副总裁彼德·布隆也表示,“中国的同行们走向国际市场,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它们的产品质量如何,是否能按承诺交付,并且在技术上保证它们的高质量产品。”
  
    当前,我国部分的风电企业已经迈出了“走出去”的第一步,部分企业的风电机组已经实现了出口,但比例依然有限。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要争取每年在风电发电量、风电机组技术维护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质量水平,从本质上牢牢占据未来风电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融入当地文化、增强人文关怀
   
    风电企业要想在海外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点就是要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当中去。金风科技副总裁王海波表示,要实现国际化,根本是实现属地化,只有做好属地化,尤其是思想观念的属地化,才能真正做好国际化。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国外运营本地化很关键,不仅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更要注重当地优秀人才的选用,向当地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并致力于贡献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融入当地的企业更应注重人文关怀方面的建设,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海外投资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商业行为,但商业行为的评价标准不应仅仅是经济指标,更应该包含责任指标,负责任的商业行为才能赢得认同。纵观世界各大跨国名企,无不在人文关怀与责任方面下足了功夫,因为这是企业软实力的见证。当企业在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方面都获得认可时,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成功。
 
    警惕国外贸易保护主义
  
    风电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还不得不面对可能存在的贸易保护壁垒。自中国于2000年正式加入WTO后,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要是反倾销。现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贸易来往的日趋深入,贸易保护主义也开始从传统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等上升到所谓的“国家安全”这一高度。受此影响,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海外贸易壁垒也是越来越多,“走出去”可谓是阻碍重重。
  
    早在今年7月,美国商务部就以“低于市场的公平价格”在美销售为由,初步裁定将向中国进口的风电产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行至今年9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又以危及国家安全为由,宣布禁止中国企业三一集团购买俄勒冈州的4座风能发电厂。这也是22年来美国总统第一次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国在美投资项目。因此而引发的“三一重工状告奥巴马”事件也一度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针对美国近年来在新能源领域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越来越强的倾向,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为应对这一问题,中国风电企业可合理全球布局,如成立海外生产基地,以应对贸易保护带来的不利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