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十三五”尚需借力顶层设计
本文摘要:要实现“十三五”的目标,仅靠风电行业一方努力,难度将极大。只有做到顶层设计优化,“风煤”双向调整,或才是完成目标的可行途径。
限电问题解决需多重发力
与相对容易预测的风电装机规模相比,解决限电问题的时间表则不确定较大。
在2014年10月举行的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的领导针对这一问题,原则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时间点,表示,随着风电优先上网和全额收购等政策的实施,希望能在2015年基本解决弃风限电问题。
2015年,距离弃风限电比例最高的2012年仅为三年。在国家能源局《关于做好2013年风电并网和消纳相关工作的通知》中,2012年全国限制风电出力的弃风电量约200亿千瓦时,是2011年二倍,全国限电比例达到17%,“三北”地区则普遍高达20%以上。限电最严重的东北地区,限电电量约占全国限电总量的一半。
之后的2013年,如何解决弃风限电成为风电业界最热门、最紧迫的话题,也催生了国家连续出台诸多政策,从规划、技术、价格等各个方面试图力挽狂澜。
努力的成效反映在2013年的风电发展情况上。根据统计,2013年当年全国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2074小时,同比提高180小时左右,在风电装机进一步增加的情况下,弃风电量同比下降约50亿千瓦时。限电比例降为10.7%。风电弃风限电确实有了明显好转。进入2014年,弃风限电的比例进一步下降,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14年上半年风电并网运行情况》,全国2014年上半年平均弃风率8.5%,同比下降5.14个百分点。
但仔细分析风电发电量数据,可以看出,风电限电问题在2014年实际上可能又加剧了。如果比较2013年和2014年的1-9月风电年等效利用小时数,后者下降了180左右,这也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4年风电开发企业的实际收入在下滑,主要原因是2014年风资源较差,风电年等效利用小时数的降低,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限电情况回弹加剧的事实。
限电问题是可以逐步解决的,但在短短的几年内尽快解决,难度较大,需要在各个方面多重发力。未来政策和措施的设计需考虑风电发展需求,在风电并网和消纳的硬件和软件上予以支持配合。
硬件需求顾名思义来自电网装备和建设方面。如按照前文所述,“十三五”期间12条输电通道如期完成,加上其他输电线路建设和完善,应该是可以满足风电并网消纳硬件需要。
弃风限电问题的根本解决,更关键的是软件,即风电相关的体制衔接问题,尤其是目前的煤电计划电量制度使《节能发电调度运行管理办法》基本成为一纸空文,压缩了风电的出力空间。此外规划问题,即各类电源规划之间以及与电网规划之间的不协调,以及地方政府追求增加经济总量的直接目的,造成部分地区各类电源增长过快,而不充分考虑当地电力负荷和电网输送容量有限的事实情况。
规划成功与否,并非目标,而是细节。从当前的情况看,解决弃风限电问题的方向明确,但能否解决这一顽疾,关键要看如何细化规划目标和政策,探索创新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