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 > 正文
秦海岩海上风电电价实际支持力度并不大
发布时间:2014-08-04     来源: 中国电力报 作者:朱怡
本文摘要:  秦海岩现任中国风能协会,即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北京鉴衡认证中心主任。在全球光伏认证组织执行委员会、美国可再生能
 
  此外,风电机组设备成本目前依然在陆上及海上风电成本构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未来如何通过技术进步等手段,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降低设备成本仍是一个重要课题。
 
  最后,绕不开的并网与消纳问题。在我国,2012年的弃风电量达到200亿千瓦时,2013年也有100多亿千瓦时的风电被限制并网。弃风限电严重影响了我国风电企业的收益率,加重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并使风电在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改善气候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关键问题是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定位问题”
 
  中国电力报:能源市场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风电行业市场化程度较为滞后,请您分析其中原因。
 
  秦海岩:我认为,目前我国风电并网难题更多是体制上的制约和利益上的冲突,而非风电或电网技术瓶颈所致。国外很多研究也表明,电网能够接纳大比例的风电,制度和市场机制才是关键。我国面临的风电并网难题,也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市场化的电力体制,通过利益调整,鼓励和引导电力系统所有参与者积极、充分地挖掘潜力,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中国电力报:风电有可能成为未来稳定的“传统能源”吗?
 
  秦海岩:稳定是相对的,电力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实时动态平衡的系统,无论是发电侧还是需求侧都是一个波动性的系统,电网公司的责任就是应对这两者的不平衡,电网也完全有能力应对这种波动性。风电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电力波动性的影响被人为地夸大了,这实际上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以现在风电的占比,电网应对起来绰绰有余。未来,当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30%,甚至达到如德国提出的到2050年能源需求的80%来自可再生能源的时候,也不是不能实现的。其实,我们有很多好的方式应对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比如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以及未来的电动汽车作为一种高效且分散的储能设施。未来储能技术的进步也可发挥作用,但就目前看尽管储能对新能源的发展很重要,却不是必要条件。风电正在从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和主流能源转变,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
 
  现在关键问题是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定位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认识到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事实上,我们错过可再生能源转型机遇的每一年都是一种极大的损失。“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概念整天被提及,但有不少人找理由维持现有的能源现状。一些人为他们的不情愿寻找借口,国内媒体时而爆出德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深陷窘境”的消息,称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推高了电价,令企业和居民“苦不堪言”。
 
  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我们看到的是德国绝大多数民众的支持,是德国政府坚定不移地向205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占80%的目标前进的决心,是电价的持续下降和可再生能源补贴对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我们看到的是,德国作为世界上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的代表性国家,依然是产业和技术创新的样板。
 
  “能源革命”不会在一夜之间完成,这一过程是复杂的,也许还是长期的,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这场革命已经来临。
 
  “三年后海上风电电价政策将更客观合理”
 
  中国电力报:我国可供开发的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场址靠近负荷中心。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下发关于海上风电电价政策文件,对我国海上风电项目上网电价进行了规定。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秦海岩:我认为,其中有几点值得关注:首先是时限。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海上风电电价政策的通知》规定,该文件中所涉及的电价适用于2017年以前投运的海上风电项目,并不包括2017年投运的。因此该电价将对2014年至2016年三年间的海上风电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一时间段是大规模海上风电成本与电价水平的实际摸索阶段,意味着到2017年会有一个更加客观合理的电价政策。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