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 > 正文
国家气候中心海上风电领域的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14-08-01     来源: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
本文摘要:  7月3日,在7月3日上海国际海上风电及风电产业链大会海上风电关键技术专场,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张秀芝介绍了国家气候中心在海上风电领域
 
  有关湍流强度的都有。我们标准里面所有设定是湍流不随高度改变,我们都有这样一个假定。我们会看是不是什么地形下都不改变,什么地形下改变大?这是海上,他垂直变成很小,你可以说他不太改变。这是山地,所有的山地在某一个高度风速都有问题,就是这个高度上大概是30米到50米中间。这几个平台地形、丘陵变化地层湍流变化大,这个非常明显。特别是防护林,防护林因为里下面有林子有树,所以他湍流强调变是很自然的。这三种地形合一起拉开了,所以就是说,不同的地形下我们的标准里面定义的湍流强度不随高度改变这个是有点问题的。这个是关于湍流强度的结果。
 
  风速垂直切变,我这里给出了两组图,70米高度和100米高度。为什么?我要给两组图。因为相对来讲,70米都是在稍微复杂一点的地形,或者早期塔的建是70米。到后期了随着风机越来越大,所以后期有一些100米的就塔建起来。但是100米的塔相对来讲如果山地,如果是丘陵的话,他也相对在山顶上比较平一点的,他要补的话这样根本建不了塔的。这两组图给出来的结果是有差别的,100米的塔他就没有山地了,因为山地很高的没法建100米的塔,建起来很困难。你看这100米的塔里面,这是海上很好,他垂直变化很小,这是符合大家一致的想法。这是山地,这是丘陵,这几组都是有变化的。这个仍然就是山地跟刚才的湍流垂直变化是一样的。所以不同的地形下,我们的切边系数是不一样的。
 
  另外一个关心的问题,因为REC标准里面是10分钟最大风速和3秒钟的瞬时风速是给了一个1.4的关系式。这里我们想大家告诉,因为台风条件下都是大风了,我除掉了当中一些小风的状况,这个数得出是15秒以上,也就是7级风以上的风速下的台风影响下,基本上看出来整个是1.25,海上就更小一点。另外看到垂直变化,海上几乎上下变化很小。这种规律是湍流强度和风的垂直切边,这种关系几乎是不同的地形下差不多是一致的,就是说地形越复杂,他的变化也越复杂。
 
  这就是对标准里面一些最主要的结论,说实在话,这个事情做做了三年,带着三个人做了三整年了。非常非常的不容易,我就收集到了一两百测风塔的数据就费了很大的劲,好在是很多的业主非常非常的支持。有的我只要一个电话打过去,大家都非常高兴的把数据给了我。在如果有有关业主在这里的话,比如龙源的,大堂的,华能的、这些业主给了我很多很的支持,非常感谢大家。因为做一个东西没有大家的支持是很难做出来的。
 
  另外一个关心的结果就是这个结果。大家很关心的就是REC里面的极端风向变化是不是合理的,是不是可用在台风下?我们的结论是99版的给出的标准是可以的,这个就涵盖不了。05版的有所改变,所以他有些点子就落到外面去了。
 
  第二个结论就是风速相干的变化,这个绿线标准里面的,所以基本上是符合的。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说我风速又大,方向改变一般没那么快,风向改变的最大的时候是在什么时候呢?就是在台风也经过的时候,风速降下来了,风向又转的非常的快,这个时候他是风向改变最快的时候。但是你风速不大了,因为在这个里面他是风速和风向两个要素是控制的,所以在这个里面是不超,你要把风速单独拿出来看他是超的。
 
  这是REC标准给定的一个标准,我们现在收集到了多少个个例?去年13年等等了几个台风个例没来得及做进去。这是前两年的,一共有14个热带气旋的个例。14个有的热带气旋里面拿到好几个个例,所以看到这里面有16个个例。这里面有15个测风观测到的,我很高兴业主的支持,我分别在广东和福建在业主的塔上装了这种仪器,获得了一些观察个例。我拿这些个例综合起来在16个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陆的基本上是0.76到0.96之间,如果平均下来是0.86。海上就少了,海上因为个例也少,5个个例,做下来海上是0.78到086,5个个例平下来是0.8。所以他们的关系差不多,跟REC标准是一样,这个问题不大。
 
  现在随着个例仪器都在塔上待着,今年刚刚过去拿到了南澳附近的台风又拿到了一个个例,希望今年收回几个个例,这个是跟标准有关的结果。另外标准里面这边还有一些东西,在这边就没有办法讲,只能挑一些重要的说一下。
 
  在进入下一个议题的时候我们会未来做什么,这个没有写到PPT里面了,这个话怎么讲呢?大家都在讲感到很遗憾,说我们海上的业务可能完不成了。我觉得没什么遗憾的,反而倒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前面国外两位专家谈了很多的经验,他们经验是在犯错误中间积累起来经验。对于我们来讲还没做还没有犯错误,现在有机会慢慢的吸收人家的经验,少犯错误。这是我的看法,我不知道大家认同不认同。正因为防慢了速度所以我们有机会。你要是两年前开始了,我前面的工作还没出来呢,就更谈不成了。我觉得前面的工作对海上风电已经是有用的了。
 
  所以未来我会继续观测,会继续做海上的东西。未来气候中心给我的任务做一个海上风电开发的气球区划。就是说把风资源和海况、浪、潮、流都结合在一起,还有能见度,因为能见度也影响我们的施工的。对这些可施工的条件和风资源放在一起做一个海上风电的区划来指导大家将来在可言,做规划、选址这些问题。我也希望我们可以一起,因为我们是搞风资源的,也希望一些搞施工的、搞运营的…至少给我们提一些建议,我们可以做的跟合理一些。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