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电:能源电力结构调整中释放的强劲“转型能量”
2006年以来,我国并网风电装机以87.4%的年均增长率步步攀升,到今年6月超越5000万千瓦大关,达到5258万千瓦。至此,我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风电大国,国家电网成为全球接入风电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电网。8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充分肯定了国家电网公司在风电发展中取得来之不易的成就,并对今后新能源长期、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5258万千瓦意味着什么?一方面,这是我国风电从小到大,从落后到先进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用了短短5年时间走过了欧美国家15年才能完成的风电发展之路,昂首迈进风电大国之列。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一个可喜的绿色增量:难以驾驭、变幻莫测的风能,已逐渐能够按照电网安全、稳定、可靠的要求和节奏,化作汩汩绿色能量,输送到千家万户。从自由自在漫天起舞,到步调一致为我所用,5000万千瓦风能已经按照电网和负荷需求的指挥棒,奏出绿色的交响曲。
立下这个里程碑,殊为不易。欧洲丹麦、西班牙等风电大国的风能资源与其负荷需求基本均衡,所以多采用分布式开发方式,接入配网直接使用;而我国风电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区,与经济负荷中心呈现逆向分布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我国风电面临大规模外送的任务。而我国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资源不足欧美国家的1/10甚至1/20,风电消纳问题尤为突出。在一系列风电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的推动下,我国电网调度以风电为优先,火电、水电机组积极配合,共同实现了风电的跨越式发展。
在“量”的奔跑之后,风电业界已经开始思考“质”的升级。从风机制造业和风电经营者,整个产业链都开始理智面对“快”与“好”的问题,思考着“做大”与“做强”的关系,步入更加理性的产业升级之路。理性决策、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将成风电下一步发展的主旋律。
对风电制造业而言,产业升级已经开始。2005年之前,国内风电制造企业不超过5家,还处于良性循环;2006年之后,四五十家制造企业横空出世,良莠不齐,打起了设备价格混战,风电制造业整体进入“低利润”甚至“零利润”时代,再无心力实现技术进步和升级。设备制造业由此最早品味到激情过后的迷惘。随着2011年风电寒冬时期到来,风电制造业也最早迎来了行业重新洗牌的产业整合期,大批制造企业退出风电领域,坚守其中的则开始修炼“内功”,思考的不仅是单机容量的增加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而是如何拓展符合我国市场环境和电网情况的风电整体解决方案,不仅是硬件,更是软件和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对风电经营者而言,曾经“大干快上”的背后推手,是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与和企业利益冲动的合力。在甘肃酒泉等多个大型风电基地集体经历了大规模脱网事件之后,数量与质量、安全与效益的命题重新摆在了风电场面前。
风电领域的问题从来就不是风电产业自身的问题,而是涉及全球电力、能源与未来的战略问题。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确保能源安全供应、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制高点等多种动因的推动下,各国纷纷大力发展包括风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经过几十年发展,风力发电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技术最成熟、开发成本最低、最具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5000万千瓦的巨量规模,短短5年时间跨越式发展,中国风电正是以“中国式速度”展示着“全球责任”的境界。我国政府已庄严承诺,“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15%。”转动的风机,必将在我国能源及电力结构调整中释放出更强劲的“转型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