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 > 正文
华锐风电处境陷尴尬 龙头老大龙游浅滩
发布时间:2012-11-29 11:09:41     来源: 时代周报

  11月15日,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锐风电)发布部分岗位停工放假通知,决定对351名员工执行带薪放假。假期至公司恢复生产结束。首轮放假员工涉及北京总部、盐城基地、包头基地、白城基地和酒泉基地。通知称,公司业务受整体经济形势低迷和产业政策紧缩的不利影响,生产经营面临调整,众多岗位开工不足或已停产,大量员工已无工作任务安排,集团决定对开工不足或者停产的相关岗位人员执行停工放假决定。

  龙头老大龙游浅滩

  这仅仅是个开始。11月23日下午,华锐风电在位于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文化大厦的公司总部19层,张贴出一份新的《关于部分岗位员工停工放假的通知》,公布了21名被停工的员工名单。

  和前期被放假的351名员工一样,这一轮“被放假”的员工也能在30日内正常领取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工资,30日后,公司按照北京市最低的工资标准80%支付基本生活费,公司在员工停工期间为员工缴纳基本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放假期间,公司不再向员工发放基本生活费之外的任何奖金、津贴、补贴和其他福利款项。而今年北京最低工资标准为1260元,因此北京总部遭“休假”的员工明年起可能每月只能拿到1008元。至于今后是否会让更多员工停工放假,公司没有给予明确答复。

  虽然华锐风电一再强调此举乃“休假”而非裁员,但11月20日以及27日华锐风电北京总部遭遇其近40名研发人员的“横幅维权”,抗议公司“变相裁员”。“1008元在北京根本没有办法生活”。

  作为全球第三、国内第一的风电行业的龙头,华锐风电作此决策实属无奈之举,也反映了我国风电行业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受全球经济影响,风电设备需求不振,而我国风电企业前期的扩张步伐过大,导致如今经营情况不济。然而,致使风电企业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是风电技术迟迟未能向更高层面进行突破,连累其市场竞争力下滑。”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风电行业今年以来遭遇了全局性的溃退,在政府引导下一拥而上所导致的产能过剩,让风电行业在经历了几年高速发展之后集体急刹车,国内有很多风电项目都处于搁置或延期建设状态。由于开发商与风电设备企业签订合同时多半是没有预付款的,所以,即使签订了合同的项目也会让其造成库存积压、成本太高。

  华锐风电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9月30日,其存货金额达到85亿元之多。而华锐风电三季度财报显示,今年1至9月份,其经营性现金流净额-4.3亿元,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9亿元,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33亿元。更让人吃惊的是,筹资方面仅筹措了5.7亿元,偿还债务所支出的现金达到31亿元之多。

  风电行业“入冬休眠”

  经过5年半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截至目前,我国风电并网达到5258万千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国家电网成为全球接入风电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电网。

  产能过剩是整个风电业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窘境不仅在中国。全球较大的风电公司也同样经历行业“寒冬”。

  不仅华锐风电,包括维斯塔斯、苏司兰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都或多或少地传出了裁员或关闭工厂的消息。

  世界风力发电工业技术的领导者,丹麦风电“巨头”维斯塔斯集团继2010年宣布裁员3000人后,11月7日再次宣布裁员2300人,并称如果美国经济增长放缓,还将另外裁员1600人。

  维斯塔斯公司在风电技术领域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厂商。1987年,开始专门集中力量于风能的利用研究,目前已在全球设有60个高科技风电企业。维斯塔斯集团2011年年报显示,2011年公司净亏损1.66亿欧元,为2005年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

  此外,西班牙风电制造领军企业歌美飒公司也于10月25日宣布,该集团将裁员1800人,西班牙本地人占46.9%,达845人。

  在国际风电巨头面临亏损而大举裁员的时候,国内的风电企业的境况也大不如前。华锐风电2011年实现净利润7.76亿元,同比下降72.84%;金风科2011年实现净利润6.07亿元,同比下降73.5%。

  今年8月份,三一电气也已裁员过半和所有工业园停产,并且,三一集团预测几年内风电行业都不会兴旺起来,所以要作比较大的调整,三一集团停运风电业务,静观风电产业变化。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国内风电整机行业产能过剩率在50%以上,国内风机价格从2008年的每千瓦6200元以上下滑到现在的3500元,企业利润率不到10%。国内风电整机制造环节有近百家企业,整机制造产能过剩,引发整机制造商展开价格战。1.5兆瓦风机报价已跌破4000元,降至3800元,整机价格大幅下滑30%,行业竞争白热化直接造成了毛利率和销售收入的双双下滑。1.5兆瓦的风机报价已跌破了3800元/千瓦,部分企业无法盈利。华锐风电第三季度的毛利率已降低至-1.99%,而2010年一季度曾高达16%以上。此外,今年三季度的单季净利率也从以往的正数,重挫至-51%。

  “全球风电行业俨然已经进入冬季。在能源日益紧缺的今天,风电是我国新能源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前景可观。但问题在于,接下来该怎么过冬、该怎么去迎接冬去春来,这是市场和风电机组生产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业内人士分析说。

  海上风电成“稻草救命”

  就在华锐风电员工“被放假”之际,11月15日至17日,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如期举行。华锐风电高级副总裁陶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摆脱行业危机,华锐现在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对市场的判断。华锐是第一个做1.5兆瓦风机的企业,目前这个市场迅速做开,成为了主流市场。基于对中国风能未来市场、尤其是海上风能市场的一个预判,现在华锐主推5兆瓦和6兆瓦的机组。未来大型化是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海上风电在中国会有非常大的潜力,华锐将会更多地侧重于海上风电市场。

  今年6月份国家能源局曾公布了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目标,明确表示到2015年形成海上风电的成套技术并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到2020年实现海上风机装机总量达到3000万千瓦的目标。

  全国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场—龙源江苏如东150兆瓦海上(潮间带)示范风电场11月23日全部投产发电,总装机容量可达到182兆瓦,年上网电量约3.75亿千瓦时。

  “在国内风电产业陷入低潮的情况下,如东海上风电场的建成投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提高国内风电行业的景气度,推动了我国海上风电技术的进步,也让业界看到了海上风电的巨大潜力。”萧函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说。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指出,今年受全球经济疲软的影响,包括风电在内的新能源发展遭受波折,行业景气度不佳。同时经过近年来的高速发展,陆上风电产业也累积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在行业景气度不佳的情况下进一步暴露出来。而海上风电由于其起步晚,发展潜力大而备受业界青睐,被视为未来风电发展的主要方向。

  厦门大学能源研究所主任林伯强却有不同的看法。“靠海上风电扭转风电行业的颓势是不现实的。海上风电不仅不能解决风电的需求问题,还会增加风电的成本。”他分析说,“风电的问题和太阳能是一样的故事。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只是太阳能找到了国际市场。而风电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消纳的问题。现阶段,首先要解决风电并网的问题,以及对风电企业的补贴到位。”

  中投顾问在研报中指出,并网效率低下是风电行业的顽症,仅去年因“限发”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50亿元,资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却没有实质性补救政策出台,东北、西部、华北等风电聚集区还将长期面临并网难的问题。

  电网窝电“扼住咽喉”

  “风电发展前景可观。但是目前许多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如政府补贴政策不到位、企业技术水平没有说服力、海外企业的技术挤压等。风电行业要摆脱困境,首先应从技术突破入手。”萧函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政府方面应该对风电行业发展进行综合规划,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将企业的经营重心引导至技术研发层面。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技术创新,促进企业间交流合作。同时配套出台相应补贴政策,确保其能落实至重点企业。”

  林伯强告诉时代周报:“只有解决了并网问题,风电行业才摆脱产能过剩的尴尬。另外行业补贴也应及时到位。”

  风电并网一直是个难题。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的统计显示,因电网建设跟不上,很多风电场“窝电”现象严重,造成大量能源浪费。2011年全国有100亿千瓦时左右风电电量被弃。

  颇为矛盾的现象是,风电企业上百亿千瓦时风电电量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电网消纳风电的积极性不高。

  “风电并网技术障碍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国的电力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技术开发、利益分配和微观均衡等基本功还十分欠缺。”业内人士分析说。

  事实上,为解决风电行业的并网问题,国家也相继出台多个政策加以扶持。仅2011年,国家能源局就相继出台《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风电场并网运行管理的通知》等10多项规范性文件和行业标准。其中“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等18项重要标准,被称为“新国标”,剑指并网瓶颈。

  2011年,风机脱网事故频发,几个风电基地相继发生大规模风电脱网事故,对风电场和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了严重影响。这些事故的根源是风机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风电脱网事故的频发,坚定了国家推行风机低电压穿越改造的决心。“新国标”应运而生。

  低压穿越是指电网故障或扰动引起风电场并网点电压跌落时,在一定电压跌落的范围内,风电机组能够不间断地并网运行,直到电压恢复如常,从而维持电网稳定。具有低压穿越能力可保证风电机组在电网故障电压降低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与电网连接,保持发电运行能力,减少电网波动。

  “除了政府政策扶持,企业方面也应该技术和管理两手抓,优化配置企业内部结构,加大对技术研发板块的关注,做到一切以技术创新为出发点。同时还可加强与其他企业的交流合作,尤其是国际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只有提高技术能力,企业才能在未来发展中拥有话语权。”萧函说。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