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的“倒逼机制”——专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王仲颖
发布时间:2012-03-22 10:15:29     来源: 《风能产业观察》

可再生能源研究领域的“国家队”

    随着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各国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能源局同意依托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组建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从事可再生能源领域政策研究的机构,主要研究国内外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化的途径和措施,为政府部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相应的产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传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商业化发展的信息,为国内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专门为再生能源领域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前期研究工作和相关技术支撑。

    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将在国家能源局的指导下,加强相关政策研究工作,积极参与《可再生能源法》的宣传推广和配套政策制定,加强与相关部委以及国内外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培育和能力建设等活动,保证中心工作与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使中心成为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在能源战略研究政策方面,我国有必要培养一支真正的“国家队”,专门从事能源战略等软科学的研究。
其实,我国有一些研究机构业务能力很强,但就是缺乏一个与政府对接的窗口。国家能源局很重视能源战略规划的前期研究。在国家能源局的牵头下,组织和培养一支专门从事可再生能源研究的“国家队”。首先在战略法规政策方面,中心能够真正成为政府的“智囊”;其次,作为一个平台,中心充当领头羊,把国内现有的研究机构组织起来,发挥各自所长。

    王仲颖希望,随着中心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也能像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一样,成为一支真正的可再生能源研究领域的“国家队”。

风能有望成为主力电源

    为了切实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形式的转变,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支持风电、水电、核电等非化石能源的发展。
2009年9 月,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 “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 左右”。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三个约束性指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从2010 年的8.3%提高到2015 年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 和17%。虽然更长期的具体目标没有正式公布,但可以看出,中国正在大力倡导低碳能源战略,而风电已经开始并将继续成为实现低碳能源战略的主力技术之一。

    风电是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之一,具有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经济竞争力较强、环境影响微小等优势,是最有可能在未来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能源技术之一。

    由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与国际能源署联合国内有关机构,在英国驻华使馆和中丹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的资助下,进行大量前期基础研究之后,编制了“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

    王仲颖说:“该路线图的发布,旨在为国人树立一个信心,风电大规模发展是可行的,风能有能力成为我国主力能源之一,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他介绍,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 年)就是要展现中国未来风电的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发展经济需要能源的支撑,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一方面,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和未来趋势,今后二十年仍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双快速推进时期,以住房、汽车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将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化的持续发展将带动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而2040 年前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因此,需要足够的能源供应的支撑。另一方面,能源开发的资源、环境等约束要求,中国必须以较低的化石能源增长率和大规模开发清洁能源来支撑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风电路线图2050》指出,中国风电发展目标是:到2020、2030 和2050 年, 风电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2 亿、4 亿和10 亿千瓦,成为中国的五大电源之一,到2050 年满足17% 的电力需求。随着风电和电力系统以及其他能源技术的进步,实现路线图中提出的目标在资源、产业、电力系统支撑等方面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

    王仲颖表示,如果将风电的上网电价水平控制在0.55 元/千瓦时以内,国家已经规划的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及周边地区的风电经济可开发量就可达到7亿千瓦的水平。

    《风电路线图2050》提出,未来风电布局的重点是,2020 年前,积极有序开发陆上风电,开展近海风电示范;2021~2030 年,陆上、近海风电并重发展,并开展远海风电示范; 2031~2050 年,实现在东中西部陆上风电和近远海风电的全面发展。实现上述目标,从 2011 年到 2050年,需要累计投资 12 万亿元(2010年价)。随着风电技术进步和开发规模扩大, 以及煤电成本的增加,未来风电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加,预计在2020 年前后中国陆地风电成本将达到与煤电持平的水平。为此,将带来巨大的环境和社会效益,2050 年当年二氧化碳减排量将达到 15 亿吨,风电带来的就业岗位将达到 72 万人。这也是王仲颖的观点。

    当记者提及为促进风电更好更快地发展,我国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王仲颖表示,风电的大规模发展要求风电切实融入到电力系统中。

    王仲颖提出,近期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包括:制定和实施风电分级和跨省区消纳方案,协调风电、其他电源和电网建设和运行;推进智能电网系统建设;推进和完成电力市场运行机制改革。2030年后,储能、智能电网以及其他先进电力系统技术普遍应用,可望从根本上解决风电的并网和消纳问题。

    而未来十年应该开展的行动包括:根据国家清洁能源战略转型的要求,构建未来创新电力系统框架及实施路径,加快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风电并网和消纳的电价机制;制定和落实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和电网保障性收购制度,建立实施风电并网和全局消纳的详细规则,促进“三北”地区风电的当地消纳和跨省区输送; 建立详细风资源数据库和信息滚动公布机制,全面部署风功率预测预报体系;建立完善风电技术公共研发平台、行业管理和技术标准、规范;完善设备供应链,开发应用5MW以上近海风电机组及风电场关键技术;适应能源转型,构造未来创新电力系统的框架及实施路径分析;加强风电科技和人才队伍建设。

配额制破解风电并网难题

    近年来,风电、太阳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规模发展,遭遇重大瓶颈之一即并网和消纳问题。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规定,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

    王仲颖讲,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前还不是技术的问题,是一个体制和机制问题。我个人理解,体制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等到体制改成功了再搞可再生能源,那一切都晚了,所以施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就是在现有体制下打破利益格局,重新调整利益相关方,重新平衡发电方、输电方、地方政府和用电方的利益,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来搞可再生能源。施行配额制就在地方政府愿意接纳可再生能源,发电商也愿意去开发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情况下,国家对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地方政府三大主体提出约束性的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要求,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创新一些政策机制来平衡各方利益集团。这个过程肯定有人利益受损,有人因此得益,但国家整体利益最大化是最重要的。举例来说,体制上的困境已经使现有的基础设施——比如电网——没有发挥出其支撑清洁能源发展的整体优势功能。我们的电力负荷很高、电力需求还会进一步增长,风能、太阳能发电量远没达到国外的比例,远没有达到电网承受不了的程度,但是为什么就无法送出呢?这涉及到电力体制改革。电力体制要怎么去改?什么时候改?现在都不清楚。电力体制改革按原先设想的要形成竞争的电力市场,实际上并没有竞争起来,输配电也没有分开,电力调度是电力系统的核心,从电力的普遍服务特性和最优调配电力资源的原则来看,调度应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目前调度依附于电力公司和电网公司,全国又是三家各自垄断的电网公司,这就造成了风资源丰富的内蒙古风电无法送到电力负荷高的京津唐地区。你说电网、公路网、因特网在载能、载车、载信息,实际上都是一个高效的流通网络,其分别实现功能的模式又能有多大区别呢! 所以,可再生能源得发展目前不是其本身的技术问题。(本刊记者:黄霞)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