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补贴终止、产能过剩、资本市场看淡之后,“出海”是目前国内风机制造企业和风电场运营商的真实心理写照,也是国内风电产业的下一步走向。
当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搜索引擎与世界排名第一的金融集团走到一起时,会发生什么?你也许要说会催生一家新的互联网创新公司,或是一款“具有破坏性”的科技产品——你错了!答案是风电场开发。6月22日,谷歌公司联手花旗集团对美国加州南部蒂哈查皮山脉(Tehachapi)的阿尔塔风能中心(Alta Wind Energy Center)投资2.04亿美元,用于风电开发。
由于这笔资金的投入,阿尔塔的投资总额已经达到了3.14亿美元,成为目前全美最大的风电开发项目。该项目竣工后,计划发电总量为1550兆瓦,将会是目前正在运行中的德州Roscoe Wind Farm发电量(781.5兆瓦)的两倍。谷歌绿色项目总监Rick Needham说:“我们对阿尔塔项目非常感兴趣,这将是全球最大的风能中心。”
在这轮投资中,谷歌和花旗各出资1.02亿美元,用于阿尔塔的第五阶段的建设。谷歌和花旗集团都握有充实的现金流。据谷歌今年第一季度财报,第一季度营收为86亿美元,截至3月31日,公司的现金持有量、现金等价物及有价证券共计367亿美元。而花旗集团在2002年曾以一级资本590亿、总资产10970亿、利润152.8亿美元三项指标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列出的世界前1000家银行里排名第一。“从长远来看,风电场开发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投资方式,并且会获得好的投资回报。”北美风电分析师Amy Grace表示,谷歌和花旗的这项投资给两家公司带来的长期收益会高于购买美国债券。
“追风”
对风电的追逐不只是发生在美国。作为目前全球风电装机量第一的中国,也在上演“追风”的大戏。
5月底,国内第三大风电运营商华能新能源在香港招股募资。这是华能新能源第二次闯关H股。去年年底第一次闯关时因考虑到市场环境及与大唐新能源在港市IPO发生“撞车”,认购量不足且又不愿调低发行价,在离计划挂牌仅3天的时候,华能新能源宣布港股上市暂停。华能集团总经理、华能新能源董事长曹培玺针对上市搁浅表示,主要是因为估值被严重低估。华能新能源是国内最大的发电企业华能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也是华能集团发展风电等新能源业务的唯一平台。
华能新能源的第二次闯关,吸引来了众多的“追风者”。当时,国内排名第一的风机制造企业华锐风电(601558,股吧)宣布出资不超过3000万美元认购华能新能源的股份。华锐风电官方称,之所以认购华能新能源的股份,是看好其具备良好的投资价值,以及华能新能源作为华锐风电的重要客户之一,未来合作空间巨大。国内排名第二的风机制造企业金风科技(002202,股吧)也表示,会出资不超过1500万美元认购华能新能源香港IPO上市的股份。除此之外,华能新能源的基础投资者还包括中投、国家电网、新加坡淡马锡等。
但是,众多“追风者”的力捧并不能保证华能新能源在港市的“迎风上扬”。6月10日,华能新能源在港交所上市首日即遭遇破发,开盘价每股2.28港元,较之发行价2.5港元低8.8%。一时之间,资本市场看淡国内风电产业发展的声音甚嚣尘上。
阵痛
西方有一句谚语:“坏消息总是‘跑’得最快,坏消息的‘朋友’最多。”
在华能新能源香港IPO前的6月8日,美国贸易代表Ron Kirk放出消息说,中国政府已经同意终止提供600万~2200万美元的国内风力发电企业补贴。6月15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确认,从2010年起中国政府已经不再实施风电补贴项目。
已经终止的“补贴”源于2008年财政部出台的《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办法”指出,财政资金将支持中国境内从事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制造的中资及中资控股企业,对满足支持条件的企业的首批50台风电机组,按600元/千瓦的标准予以补助,整机制造商和零配件制造商各分得50%。
而在讨论华能新能源破发的当口,又“拉扯”出5月份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版)》中指出,风电是目前国内面临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的唯一新能源产业。
实际上,风电产业头上的“紧箍咒”不是只有取消补贴产能过剩。在4月份报批电监会的《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预计会在今年出台。这份“技术规定”对风机质量和风电场并网都提出了严格要求,被称为目前最严厉的风电场“限产令”。而工信部于去年3月对外发布的《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在经过一年多的意见征求和修订后,也将于今年正式发放。“准入标准”对风机单机容量、风电企业投资资金比例都有高指标的限定。
政策趋紧、产能过剩、资本市场的看淡,以及老生常谈的并网难等问题,都标示出中国的风电产业已经很难再现“十一五”期间“风驰电掣”的大好光景。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正是风电产业趋于稳定和成熟过程中的前期“阵痛”。
风电补贴的取消,受影响最大的是国内那些中小风电企业,这些企业生产的风机质量差、故障多。而像华锐、金风这样的龙头企业,因为自身足够强大不会动到“筋骨”。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取消风电补贴会让风机整机制造商的盈利小幅下降,而受影响最大的则是零部件供应商。国内排名前三的一家风电场运营商的市场总监表示:风电补贴对国内的风机制造技术创新并没有实质益处,反而会让一些在产业发展中理应被淘汰的中小企业有了生存的空间。
风电产业头上的其他“紧箍咒”以及资本市场的反应恰恰说明了当前风电产业急需被“肃整”。国内一家大型风机制造企业的高级副总裁说:“中国的风电产业不会停止发展,只是转变了发展方向。”
那么,风电发展转向了哪里?
出海
“出海”是目前国内风机制造企业和风电场运营商的真实心理写照,也说明了国内风电产业的下一步走向。“出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拓展海外市场,一是开发海上风电。
国内风电在“十一五”期间的“大跃进”,以八大风源基地(哈密、酒泉、河北、吉林、江苏沿海、蒙东、蒙西、山东)的“割据”模式几乎已经把国内的优质陆上风源“分配”殆尽,又由于高风速资源竞争激烈,风电场运营商纷纷把风机部署到陆上风资源级别较低的地区——比如华南、西南,以及转向低速风资源开发。今年5月份,国内第一大风力发电运营商龙源电力在安徽建成投产了首个低风速风电场。
与陆上风资源的开发热度和竞争程度相比,国内海上风资源属于尚待深度开发的“处女地”。据全球权威风电业咨询机构BTM的统计报告,截至去年年底,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量为355.4万千瓦,且大多部署在欧洲。报告指出,2010年全球新增海上风机144.4万千瓦,超过2009年的2倍,而欧洲海上风电装机增长近50%。BTM预计今年的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为140万千瓦,至2015年,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会达到2600万千瓦。而国内海上风电的开发与全球情况差着一个数量级。目前,我国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为14.25万千瓦,不到国内风电总装机量的1%。
我国的海上风资源具有天然优势。据数据,在我国5至25米水深的海域内,50米高度范围内风电可装机容量约为2亿千瓦;而5到50米水深、70米高度的可装机容量约为5亿千瓦。巨大的潜力,让海上风能势必成为国内风电产业开发的重点。“海上风电是欧洲特别是中国在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华锐风电高级副总裁陶刚如是说。在去年,华锐自主研发的30多台3兆瓦海上风机组在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场全部并网发电。在江苏如东潮间带风电场中,也有华锐自主研发的3兆瓦风电机组投入运行。而国内排名第二的金风科技的2台2.5兆瓦直驱永磁风机分别在江苏如东和响水已经并网运行将近1年。
在布局海上风电开发的同时,国内的风电企业也正加紧海外市场的拓展。在这方面,金风科技的表现较为突出。“金风科技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做得比较好,国外的并购项目进行得如火如荼,今年为了扩大业务,金风科技首期注资15亿港元成立了金风国际控股,现在钱都快花完了。”国内一家新能源投资公司的总裁如是说。目前,金风科技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古巴、巴基斯坦、塞浦路斯等海外市场的订单,总计出口200多套风机组。并且,金风科技还在海外成立了10多家分公司,以点带面,覆盖欧洲、南美、北美等重点海外市场。
经历过竞争白热化的阵痛之后,风电企业如何在出海的转向中,增加技术能力,加大设备的可靠性,将是在下一步竞争中必须面对的考验